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全面战争:三国》骑兵冲杀技巧分享(全面战争系列从哪一部开始比较好入手)

发布时间:2023-03-21 10:18:28作者:小编酱

全面战争系列从哪一部开始比较好入手

个人建议从《中世纪2 :全面战争》入手,本人是先玩的是一代《罗马:全面战争》,但现在这部作品明显有点落后了,无论画质还是游戏性都不及后作。但是如果你有特殊的喜好的话,可以按自己喜好来。个人推荐中世纪2是因为比较喜欢那个时代的战争风格,铁甲重骑,冷兵器时代的钢铁洪流!可以想象一下数千名的骑士大军冲向敌人的时候是多么壮观的场面。战锤:全面战争如果你喜欢魔幻风格的话可以选择《战锤》这个系列,不过本人不怎么喜欢,中规中矩的传争才是本人的最爱。再说帝国和拿破仑全面战争,热武器爱好者的不二之选,数百名火排阵齐射的场面肯定能get到你的G点,还有炮火轰鸣的海战也是非常带感。幕府将军还有日本风格的《幕府将军:全面战争》,本人正在玩,感觉不错,喜欢这种风格可以来试试。至于阿提拉和罗马2,没有太过明显的特色,就不详细介绍了,还有一款大不列颠传奇,本人未涉猎,就不多说了,不过追求画质的话,这三者绝对是不二之选。当然如果你不差钱的话,我强烈建议你入手最新的《三国:全面战争》,先去替我试试水,我等打折再买,嘿嘿,开个玩笑。感谢阅读,上面就是我的推荐,如有不正或者其他的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如果帮到你的话请转发一下哦,非常感谢!

古代战争为什么感觉骑兵很厉害

答:二十多年前,曾在全球票房大火的“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里,一段把多少“业余军事爱好者”看得血脉喷张的剧情,正是“长棍子打骑兵”。

在古代战争中,冲在前面的士兵难道都不怕死吗

只要是人,没有不怕死的。其实,很多人认为,打仗时冲在前头,死的快,这是对古代军事的无知造成的。古代打仗时,冲在最前头的死亡率要比在中间和后面的低。原因无外乎几个方面:1.敢于冲在最前头的,都是军中的勇士,是中的精英,是中除了主帅之外的重点保护对象。这些人肯定身经百战,胆识过人(不然前头带头逃跑的话,就完了),且绝对装备精良,不容易被杀死。否则容易影响军心。2.古代中,用的最多的武器是弓箭。无论是弓箭或者其他武器,都以大量杀伤敌人未目标,所以在射的时候,都是程弧形射出,并非直线射出(直线射出只能杀伤前排的人,对后面的人威胁不大,浪费弓箭),且得等到敌人到达一定位置后再射出,否则会造成大量弓箭被浪费了。而冲在最前面的人只要速度快,很容易躲过敌人的弓箭。所以,冲在最前面并不是最容易死,他的死亡率要比冲在后面的低。而且,冲在最前面,诱惑力极大,一旦你第一个登上城头,或者斩杀敌将,你可能就功成名就,一辈子都荣华富贵了。杨坚的先祖杨喜正是因为冲在前头,抢的项羽尸体的一部分,才得以封王拜爵的。明初大将常遇春正是再一次攻城战中抢先登上城楼而受到朱元璋的赏识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古代行军打仗,本来就九死一生。既然生还几率不大,何妨拼死一搏,成了可以功成名就呢?

太平军如何打赢“三河大捷”这场生死存亡之战

三河之战:湘军百战精锐,还有名将指挥,却输给了太平天国的二流部队,非常有意思。李续宾是悍将没错,但吃不透“围点打援”战术,被二流的太平军部队全歼在庐州南面。一、参战的李续宾部:湘军百战精锐,也是湘军的“根底”三河之战,湘军前后阵亡7000余人,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个个身经百战,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属于“老兵”。湘军,顾名思义,就是以湖南、湖北人为“主力”的一支私人武装,并非清朝的直属部队,与八旗、有着本质区别。湘军也不是曾国藩一人的,曾国藩也不是最早创办湘军。太平军兴起时,江忠源率先创办“楚勇”,协助八旗、战败。江忠源,号称湘军“鼻祖”,也是第一个得到巡抚等封疆大吏头衔的湘军主帅,却在1854年被胡以晃打死。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咸丰下令各省兴办团练,湘军应运而生。此时,罗泽南、李续宾招募4千余人,并率先打出“湘军”的旗主。曾国藩招募一万多兵马,组建陆军、水师:塔齐布的“常胜营”,以及彭玉麟、杨载福的长江水师。罗泽南、李续宾率兵投奔曾国藩,但自己的掌控部队,不许他人染指。曾国藩可以直接插手到底的部队,只有塔齐布的湘军、长江水师,以及后来的“吉字营”。罗泽南、塔齐布构成曾国藩的左膀右臂,也是湘军的“根底”。湘军、太平军长期厮杀,互有胜负。罗泽南、李续宾不断扩充兵马,也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1855年,塔齐布暴毙而亡,所部由周凤山率领,被石达开在樟树镇打残,元气大伤。塔齐布、周凤山相继出局,曾国藩在江西的处境岌岌可危。此时,罗泽南、李续宾追随湖北巡抚胡林翼征战,围攻武昌,还击败了石达开的援军,成为湘军的绝对顶梁柱。1856年初,罗泽南阵亡,李续宾接管所部。1856年12月,韦志俊弹尽粮绝,撤出武昌,胡林翼、李续宾入城,夺取了长江中游军事重镇武昌。1857年,李续宾围攻九江,打持久战,破城而入。林启荣宁死不降,17000多太平军将士被处死,血流成河。连克武昌、九江,李续宾声名显赫,成为咸丰的红人。1858年9月,胡林翼从湖北东征安徽,李续宾是绝对主力。此时,鲍超、多隆阿等悍将,都要配合李续宾作战。清朝的希望,湘军的希望,也在李续宾。可以说,投入三河之战的7000湘军,是绝对的精锐,也是湘军的“根底”,故而能连续夺取潜山、太湖、桐城、舒城等重镇,兵锋直抵三河镇,威胁庐州。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陈玉成调兵解救南京,安徽太平军并不多,湘军夺取城池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再则,鲍超、多隆阿围攻安庆,牵制太平军精兵;袁甲三、李孟群率三万兵马在六安驻扎,也可以作为辅助。二、陈玉成、李秀成部:太平军二流部队,过了巅峰时代相对湘军而言,此时的太平军已经过了巅峰时刻,属于二流部队,跟李续宾所部相比,压根就不是一个档次。再则,太平军来回作战,疲惫不堪,而湘军却是以逸待劳。杨秀清时代,奉行精兵政策,太平军数量不多,却很能打仗。天京后,太平军的精锐部队相互厮杀,2万多骨于,元气大伤。此时,存留下来的太平军,几乎都是二流部队。先说李秀成部太平军,可以用“乌合之众”来形容。天京前,李秀成的名气并不大,自然没啥兵马。1857年5月,石达开外出单干,各地将士纷纷前往投奔,镇守桐城的李秀成只有7000多老弱。正如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翼王带走满朝精锐,那时我在桐城,不足七千人,都是老弱无法随翼王去之人。”那么,李秀成所言属实吗?答案是,李秀成并没说谎,他确实很弱。李秀成被围困在桐城,秦定三猛攻城池,李秀成只能书信陈玉成,让他从宁国带兵来解围。1858年初,李秀成想解除南京之围,攻打“江北大营”,却被德兴阿打败,再次向陈玉成求援。李秀成所部太平军,连清军的都不一定打得能赢,更别说是与湘军精锐对决了。陈玉成所部,情况比李秀成好,但跟李续宾所部相比,也是差很多,且曾经遭遇惨败。陈玉成所部太平军,是翼王石达开率兵“靖难”,韦昌辉时,留在宁国的部队。那么,这支部队究竟如何呢?答案是:整体可以,却并不精锐,是李续宾的手下败将。1855年11月,石达开率1万兵马增援武昌,受挫于胡林翼、李续宾、蒋益澧的反击。为此,石达开留下3千人给韦志俊后,进入江西作战,攻打曾国藩,在樟树战击败周凤山,曾国藩困守南昌。转战江西期间,石达开扩招兵马,得到6万人。1856年3月,石达开留下部分兵马镇守江西各地,自己率3万人回京参与摧毁“江南大营”,攻打向荣所部。摧毁“江南大营”后,石达开率兵西征湖北,秦日纲、李秀成东征江浙,追击清军残余势力。石达开再次增援武昌,还是受挫于胡林翼,无法突破湘军构筑起来的防线,鲁家港大营还被湘军焚烧。1856年11月,石达开回京“靖难”,韦昌辉。洪秀全送来北王韦昌辉首级后,石达开入京辅政,将驻扎在宁国的兵马交给陈玉成。石达开单干时,陈玉成不跟他,却有部分将士离开。陈玉成的家底,就是石达开的“靖难之师”。1857年,陈玉成带着一堆难民进入湖北作战,经过一年的训练,得到一支较为精锐的劲旅。再则,陈玉成从两淮“捻军”中挖掘人才,组建一支骑兵,这是太平军的精锐所在。陈玉成、李秀成所部太平军,相对杨秀清时代而言,就是一支二流部队,作战能力不如湘军。再则,太平军在东线、西线来回作战,劳累奔波,压根就没有休整时间。李续宾攻打三河镇时,陈玉成、李秀成正在浦口作战,与“江北大营”进行战略决战。摧毁“江北大营”后,陈玉成、李秀成火速赶到三河,马不停蹄,气喘吁吁,又跟李续宾厮杀,其难度可想而知。三、“围点打援”战术,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李续宾玩不转论精锐,太平军不如湘军;论体力,湘军以逸待劳,太平军疲惫不堪;论后勤补给以及队友支持,陈玉成、李秀成更像是“孤军奋战”。整体情况看,湘军处于优势,太平军劣势明显,但战局逆袭了。许多人都说,李续宾惨败三河镇,是因为“孤军深入”,将士疲惫所致。纵观太平天国战争,疲惫的应该是陈玉成、李秀成,李续宾总体情况要好很多。李续宾战败,主要是玩不转“围点打援”战术,以及缺乏作为主帅应有的素养。李续宾跟石达开有点类似,是一员“良将”,作为主帅并不合格。东王杨秀清指挥,石达开可以百战百胜,妙计百出;一旦没有杨秀清,石达开屡战屡败。胡林翼指挥下,李续宾也是常胜将军,进展顺利;没有胡林翼,李续宾就玩完了。胡林翼,湘军中最优秀的主帅,是清朝“中兴基石”,曾国藩都自愧不如他,“润芝才华,胜我百倍。”润芝,就是胡林翼,后来的伟人都非常佩服他。没有胡林翼重组湘军,以及改变战略战术,清朝就不可能击败太平军。没有胡林翼苦苦支撑,清朝也挺不过最艰难的1856年。曾国藩复出,左宗棠得重用,都是胡林翼在操作。针对湘军、太平军各自的优缺点,胡林翼改变了曾国藩的作战模式,不再强硬攻城和阵地战,而是采取“围点打援”战术,跟太平军打消耗战。为了达成目的,胡林翼训练出一支精锐的骑兵,以及强大的水师,达到将城内外太平军“隔离”之目的。武昌、九江顺利拿下,石达开、陈玉成、黄文金增援城池的失败,都是“围点打援”战术的功劳。可惜,李续宾攻打三河镇时,胡林翼正好回家“丁忧”,他自己一人,自然就玩不转了,也不知道怎么操作。“围点”跟“打援”应该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按照胡林翼的做法,湘军先围困城池,挖掘长壕、构筑堡垒,不让城内太平军出来。强大的骑兵、水师,掩护外围,打击太平军增援部队,截断对手粮食运输线,耗死他们。那么,李续宾是如何操作呢?李续宾围困城池后,立刻展开进攻,而不是进行持久战、消耗战。陈玉成抵达战场后,李续宾也没有固守营垒,而是主动出击,又遇上大雾天气,不灭亡才怪。武昌之战,负责“打援”的是蒋益澧,因李续宾独占军功,蒋益澧不满意,不辞而别,回家“养病”,后来投奔左宗棠。九江之战,负责“打援”的是鲍超、多隆阿,李续宾主要负责“围城”。李续宾所部虽然是百战精锐,但主要负责“围城”,而不是“打援”,更不是强硬攻城,没有必死的决心与勇气。三河之战,李续宾貌似忘记了自己的“角色”扮演,强攻三河镇后,又跟陈玉成决战。李续宾攻城,吴定规严防死守,以“堡垒”为掩护,用还击。湘军猛攻十几天,才摧毁九座营垒,死伤一千余人,得不偿失。攻坚战不是“围城”,强攻只能付出代价。盛唐时期,哥舒翰率十万兵马攻打石堡城,守城的吐蕃兵不足八百,唐军阵亡万余人。湘军不如唐军能打,人数也不如唐军,李续宾更不是哥舒翰,强攻三河镇营垒,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吴定规坚守,为陈玉成、李秀成增援赢得时间。从浦口火速赶到三河镇,太平军能投入作战的也就三万多人,且不如湘军精锐。当然,陈玉成还有“捻军”这盟友,却并不靠谱,他们是否参战,得看太平军的表现,看情况而定。陈玉成、李秀成到来,李续宾也不休整兵马,还主动进攻。李续宾认为,陈玉成所部并不强大,石达开的“靖难之师”是自己的手下败将。从心理上,李续宾就有优越感,对方是“手下败将”,又有何惧哉。李续宾忘记了自己一直充当“围城”的角色,干起来“打援”的活。4千湘军分兵出击,突袭陈玉成的大营。陈玉成早有准备,且中途起了大雾,太平军乘势将湘军包围在烟墩岗山顶,挖掘长壕、构筑堡垒,不让他们突围。得知湘军被包围,李续宾想率兵出击,但陈玉成、李秀成又“提前”一步来到湘军大营,将李续宾包围起来。如此,湘军被分割包围,不能相互增援,只有血战突围一路可走,但李续宾做不到。陈玉成、李秀成联手“踹门”,湘军死伤惨重,却并未溃败。此时,李续宾缺乏主帅品质的缺点暴露无遗,他仅仅坚持一天,就自尽而亡,丢下湘军不管,数千兵马就这么被陈玉成、李秀成消灭。李续宾自尽前,将一封书信交给部将周宽世,让他转交胡林翼。周宽世一番血战后突围而出,旋即来到湖北招募兵马,恢复元气。1859年6月,距离三河之战才6个月,周宽世就在宝庆城下击败石达开的主力。从三河之战来看,陈玉成、李秀成所部太平军并不精锐,只能算是二流,且来回在东线、西线作战,疲惫不堪。李续宾所部湘军,是百战之精锐,经常击败太平军,心理上有优越感,战斗力非常强。太平军赢得三河之战胜利,离不开陈玉成、李秀成密切配合。但是,李续宾玩不转“围点打援”战术,在角色扮演上定位不准,是此次惨败的主要原因。至于李续宾自尽,并不是情况危急到无路可退的地步,而是心理素质不过关,否则周宽世就出不来了。参考书目:《太平天国战争全史》

小说中谈到战争经常用“大战三百回合”,一个回合是多长时间呢

小说中常常提到大战三百回合,一回合多少时间,和拳击一样3分钟吗?在演义小说中,经常有军事将领阵前叫骂“有种出来与我大战三百回合!”我们不仅想问,一回合是多少时间,三百合要打多长时间,是人体极限吗?实际上,演义小说里面的“斗将”环节,基本都是虚构的。因为象棋中的“白脸将”早就把这件事说得很清楚了。所谓白脸将,就是楚河汉界之间的两个主帅,不能脸对脸直接见面,否则算输。这种白脸将的形成,其实主要是反映了古代对阵过程中的“斩首行动”。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三十六计之一,也是古代战场常用的诡计。典型代表便是明末战争中,张献忠在四川北部应敌,吴三桂一个床弩射过来,直接就把他了。历史上所有的将领都不想像张献忠那样死得惨,自然不可能与敌人直接交锋。否则,你打算与别人单挑的时候,一阵箭雨下来,还能有活路吗?可是,为何从三国演义到隋唐演义,那么多的演义小说,都出现了斗将的环节,还煞有介事的讲他们大战多少回合?其实,这一切源于春秋时期的致将礼仪。春秋时期,战争是要讲礼仪的,一般是双方主将约定见面,到达约定地点聊聊天,作为给对方的最后通牒,然后约定时间双方展开部队正面厮杀。可是,这种形式很快被消灭了。因为,越来越多的将领,在约会见面的时候被生擒活捉,不需要打仗,使出阴谋诡计的一方就能获得割地赔款等权益。《大秦帝国》里面被黑出翔的公子卬,其实是真正的名将,只不过太书生气,念着与商鞅的旧情,受到商鞅邀请叙旧情,结果被抓。魏王舍不得这名将,只好割地赔款索要公子卬。不过,虽然没有斗将,可是回合制依然是存在的。合,就是两车交会;回就是两车掉头。战车驶远之后,各自必须再兜过头来,准备第二次对攻。这个战车掉头的过程,就是“回”。然后两车再驶近而“合”。一个“回”,必有一个“合”。战争就这样不停的“回”“合”“回”“合”的继续下去。直到有一方败北,在“合”之后,不再“回”,直接驾车而逃。古代演义小说把车战中的回合,借用到了骑兵作战上,基本上也是成立的。骑兵冲锋,靠的就是巨大的速度,高速骑兵足以撕裂任何阵型。所以,骑兵的回合,尤其是装甲骑兵,往往是一合定胜负,也不存在来来回回的回合。此时,我们不仅想问了,骑兵来回冲杀还有回合,步兵也有回合吗?答案很简单,当然也有,只不过规则不一样了。步兵的回合,比骑兵和车兵要节能低碳得多。步兵做出刺杀的动作,刺杀一次就是一个回合,刺出武器就是一合,收回武器就是一合。如果回合制是这样,大战三百回合,似乎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试想一下,步战第一的林冲,抡起戒刀砍了300次,好像也不至于脱力。可是,如果骑兵来回冲杀300次,每次距离100米(一箭之地,必须在普通弓箭射程之外),这需要不停加速减速掉头奔跑30000米,这种回合跑,分分钟把汗血宝马掏空了。所以,所谓的骑兵大战300回合是不可能的,但是步兵砍300刀,问题似乎不大。从这个标准看,真正的大战300回合,只能发生在步兵之间。按照人的一般反应速度,步兵一刀砍下去至少需要10秒钟,如果双方在兵器上较劲,或者围着对方找破绽,就会有长时间的技能冷却,时间恐怕有可能延续到3到5分钟。以3分钟一刀计算,300刀就是900分钟,相当于15个小时,这种比996还要残酷的工作制度,贵为大将军,没人愿意干。大多数情况下,像关云长那样一刀毙命的最多,这就是一个回合,没啥好说的。一部分情况下,像程咬金那样三板斧见胜负,三个回合之内弄死对方,也没啥好说的。程咬金只有三板斧,已经够用,这说明,300回合的事情,基本都是吹了。后来进入热兵器时期,有没有回合制呢?当然也有,手动步枪需要自己填弹,设计一次就是一个回合。自动步枪打完一梭子子弹,也要换弹夹,二三十发就是一个回合。空战中,两架战斗机的回合制与车战和骑战还比较相似。不过,这种直线攻击为主的,跑远了不管用,曲线行驶双方缠斗在一起,恐怕才是常态。你觉得演义小说和游戏中的回合制合理吗?欢迎参与讨论!

收藏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