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饥荒蚂蚁狮要进贡什么(赡兔的典故)

发布时间:2023-04-18 10:01:03作者:小编酱

赡兔的典故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兔的典故2:  兔死狗烹:     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苦胆。经过十年的奋斗,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辅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范蠡,还有一个是文种。当时勾践在会稽山一战中大败,国力也不足以与吴国相抗。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议怎样才能报仇雪耻。范蠡劝勾践主动向吴王示好,以便争取时间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提高军事力量。  这时候,夫差因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就派人到处物色美女,结果在浣溪边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鱼落雁的西施。越王派范蠡把她献给了夫差。夫差一见西施,顿时被迷住了,把她当做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也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监视。随后,文种和范蠡又帮助勾践取得夫差的信任。他们还设计让夫差杀了忠臣伍子胥;送给吴国浸泡过、不能发芽的种子,害得吴国当年颗粒无收,到处闹饥荒,国内人心大乱。  越国能够灭掉吴国,范蠡和文种是的功臣。勾践在灭掉吴国后,因范、文二人功劳卓着,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不仅

古代人为什么缠足,缠足有什么好处

缠足是古代女性的一种陋习,是对女性身体的贱踏,在古代女性从小便开始缠足,用布将双足紧紧缠裹,使脚骨格畸形变小,并以此为美。缠足起于北宋末期,兴于南宋,大盛于明代。古代女性为什么缠足,关于起源有两种神话传说。一种是大禹娶了涂山氏女为后,涂山氏女是狐精,足小,一种是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足小,由于妲己受宠,宫女也纷纷缠足,后民间也跟着效仿,这只是神话传说。古代女性缠足的盛行,离不开当时的文化推崇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在古代无论男女都以女性足小为美,特别是男性,小脚女性具有性的吸引力,以三寸金莲为美,是扭曲变态的审美观念。古代女性缠足,行动不便,有利于将女性禁锢于闺阁之中,限制了古代女性活动范围,好让古代女性遵从“三从业四德”,从而达到男子的,独占其侦操的目的。古代女性缠足没有任何好处,人为的限制脚的自然生长、改变脚形,令脚部骨格畸形,不利于行动,对妇女的生理及心理都有不良影响。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为维系统治,曾颁布命令三道命令,剃发、易服、禁缠足,前两项,在清的高压政策下,经历“扬州十日”和“嘉庆三屠”的强制执行下得到普遍实施,但维独缠足没有得到有效禁止,直到新解放,古代女性缠足才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中,这是时代的进步,是妇女解放的标志。

“女真族”为何改名叫“满族”

第二年,皇太极再次下诏,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并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了即皇帝位的典礼,定年号为崇德。皇太极做这两件事的目的何在呢?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而女真族的历史追溯起来有三千多年了,不过女真族最初形成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当时叫黑水靺鞨。到了北宋时期,逐渐兴盛起来。北宋末年,女真族中出了一个盖世英雄,叫做完颜阿骨打,在他的带领下,女真人奋起反抗契丹人的统治,很快就建立起了强大的金国,并将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灭掉了。后来金国攻打北宋,还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送给了宋王朝一个大大的“靖康之耻”。不过金国也就存在了一百来年,最后灭在了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手里。从此之后,女真人就散落在东北地区生存,到了明朝根据地域不同,大概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努尔哈赤就是属于建州女真。到了1616年,努尔哈赤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重新建立起了金国,为了与之前宋朝时的金国区别,史称后金。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并未称帝,他的称号是大汗而不是皇帝,他的继承者皇太极也同样只是金国大汗。直到皇太极当上大汗的第十年,即1636年,才改国号为“大清”,正式称帝。皇太极之所以要改女真族为满族,主要目的是为了笼络人心。当时皇太极的统治区内,百姓已经不是原先纯粹的女真族人了,汉人、蒙古人、朝鲜人、达斡尔人、锡伯人……等很多民族的人都有加入,这些外来民族的人在金国往往会受到歧视,造成了很多矛盾。努尔哈赤虽然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后金,但几百年来女真各部落各自为政已经成为习惯,一时间很难更改。努尔哈赤出身于建州女真,所以建州女真理所当然的就成为了后金的核心成员。但如果从人数上讲,海西女真的人数远远大于建州女真,两者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一直是后金统治者头疼的问题,难以解决。天聪五年,皇太极在给祖大寿的信中曾说:“然尔明主非宋之裔,朕亦非金之后。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天时,各有不同。”可见,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并不是不承认自己是女真,只是不承认是金国皇室的子孙而已。他从时间上把明与宋、后金与金分开,把皇室与非皇室族人分开,以证明明朝只是王朝中的一个,而后金也有资格为中原王朝的代替者。用同为华夏的观念解释了两者的关系,此时的皇太极已经显露出问鼎中原的野心。皇太极志向远大,早就瞄准了中原之地,但是由于“靖康之耻”的原因,汉人对女真人的抵触情绪很大。或许出于这方面的考虑,皇太极将女真改为满洲,即可简称为“满人”,与“金人”加以区分。之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可能也有这个原因在内。当然,关于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还有一种说法是从五行相克的角度来阐述的。古代崇尚君权神授,皇帝都自诩天子,所以天命这一名分非常重要,改朝换代后必定要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选择相应的王朝命格,即遵循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轮回,所以本朝朝代,总是要克上一个朝代。比如唐朝号称东土大唐,五行属土,宋朝属木,而元朝属金,明朝属火,等等。皇太极既然要称帝,那么自己的王朝必须得克朱明王朝的火才行。综上所述,皇太极之所以改“女真族”为“满族”,改国号“大金”为“大清”,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努力消除起自与努尔哈赤时代显露的,团结个民族力量,通过划清与宋朝时金国的联系,弱化汉民族对“金人”的仇恨心理,为自己将来问鼎中原奠定基础。可以说,皇太极的这两个做法,是一种十分高超的政治手腕,不费什么力气,效果却是奇佳。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新生的在权谋方面,已经丝毫不亚于北京城内的崇祯皇帝。

隋唐英雄传中的瓦岗寨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隋唐演义」里的瓦岗好汉,是有其真实历史原型的。瓦岗军在鼎盛时期佣兵数十万,其实力远超桃园三结义和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梁山虽有宋江,吴用,却不得不提王伦。瓦岗虽有秦琼,徐茂公,也不得不说翟让。毕竟,王伦是水泊梁山的创始人和第一任领导者,翟让同样如此。公元 611 年隋炀帝时期,身为县司法官员的翟让因犯法被下狱。在好友的帮助下越狱,在瓦岗寨建立基地,啸聚山林,举起反隋大旗,瓦岗起义正式开始。第一批瓦岗军的头领,除了翟让,还有闻风而动的单雄信和徐茂公。在小说「隋唐演义」中,瓦岗寨有三关六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实则不然。我们不妨来看一看瓦岗寨的地理位置,看看翟让为何要选择此地作为揭竿起义的根据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率军攻打鲁国西部,晋国率军救援。晋鲁两军在瓦地会师后,人们为了纪念该项事迹,便在瓦地的一处土岗上用砖瓦建立了一所亭子,后人故称此地为瓦亭或瓦岗。翟让占据此地后,在瓦岗四周修筑了几十里的寨墙,自此,有瓦有岗有寨,故称「瓦岗寨」。地处河南安阳滑县的瓦岗寨并非崇山峻岭,其地理位置颇似水泊梁山。北靠黄河白马渡口,南与通济渠相望,西距永济渠不过百里之遥。地处隋唐大运河的核心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再加上黄河多次泛滥,该地水鸟丛生,芦苇遍地,河汊纵横,又地处偏僻,既便于屯兵又便于出击,绝对是个揭竿起义好地方。翟让率领起义军在此驻扎,前期多以抢劫运河上的公私财务为生,势力逐渐发展壮大。瓦岗军的真正崛起,就不得不说另一位人物,那就是李密。李密是瓦岗军的第 2 任领袖,李密原是隋朝大贵族之后,参与杨玄感的反隋活动,逃亡在江湖上。公元前 615 年,被翟让收留。李密文武双全,胸有大志,极有战略眼光。在李密的帮助下,瓦岗军逐渐摆脱啸聚山林的特色,逐渐走向并吞天下的道路。由于李密在多次军事斗争中的卓越表现和领导才能,翟让便将首领让给李密,自己甘居人下。随着瓦岗军的势力越来越大,形势越来越好,翟让身边的人便有不甘之心,劝翟让收回大权,自立为帝。性情豪爽,性格豁达的翟让,却不以为意。李密觉察到了翟让身边人的动向,再加上翟让仇敌的煽风点火,李密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遂起杀心。公元 617 年,李密摆下「鸿门宴」,在翟让赴宴的时候将翟让及其兄侄一同杀死。跟随翟让前去赴宴的还有单雄信和徐茂公,也无济于事。成也李密,败也李密。李密带领瓦岗军发展壮大,巅峰时期达数十万人,声震天下,沉重的打击了隋帝国的统治,是隋末天下群雄中举足轻重的势力。隋炀帝派遣大将王世充北上剿灭瓦岗军,李密与王世充在洛阳展开持久战,互有胜败,却损失惨重。李密自己也差点送命,在秦琼的救援下方才脱身。在此情况下,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李密投靠隋朝在洛阳的皇室,为隋朝效力,对抗宇文化及。李密准备进入洛阳时,王世充发动,隋朝,独揽大权,李密不得不与王世充再次发生战斗。李密在被王世充击败后,瓦岗军 10 余万人投降王世充,数十位瓦岗统领如单雄信等也归附王世充,李秘不得不带 2 万瓦岗军,西入长安投靠李渊。(单雄信)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瓦岗众英雄各为其主,先有李密杀翟让,后来有的战死,有的降唐,有的投降王世充。降唐的秦琼,徐茂公,程咬金等高居唐王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投靠王世充的单雄信后来被李世民处死。李密在投降李渊后,唐朝建国后的第 2 年,也就是公元 619 年,不甘居人下的李密发动叛乱,最终和其最忠诚的伙伴王伯当一起被唐军杀死于熊耳山中,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老师为什么不讲孔融让梨的后传,孔融成人之后到底咋样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庭启蒙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案例,但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人提到孔融,只知道他“让梨”这一件事,并不知道他长大后的事迹。其实孔融也算是一个悲情人物吧,结局悲惨,后续的名声也被抹黑,但他的一生也算得上精彩。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说一说这个人物。除了“让梨”之外,孔融还有一件著名的事件孔融这个人出身不一般,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可以说是自带光环,天生就会受人尊敬。而孔融这个人年少聪慧,但锋芒很盛,嘴巴毒得很。有一次,他随着父亲到洛阳,自己就去拜访了名士李膺。一个年仅十岁的小孩要去见大名士,门人自然不通报。于是,他就对门人讲,自己是李膺的亲戚,所以来拜访的。门人一听,自然就去告诉李膺,有个十岁小孩,说是他的亲戚,等着见他。正巧,李膺当时正聚集了很多宾客,他也没想起来自己有哪个十岁小孩亲戚,就叫来看看。李膺见到孔融就问他:“咱俩什么亲戚?”孔融很从容地回答:“我是孔子的后裔,您姓李,是老子的后裔,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学问,这样来看,咱们可是世交。”李膺和一众宾客听了都很讶异,没想到一个十岁的小孩这么聪慧。正巧,太中大夫陈韪刚刚赶到,听说了这件事,就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说,人在小时候聪慧,长大了未必还能聪慧。孔融听了之后,直接说道:“那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慧”。可见,这个小孩的嘴还是比较毒的。这个故事的精彩并不亚于“孔融让梨”,而孔融在这里表现出来的性格在长大之后依然延续了下来。长大后的孔融,名声成为了他最好的护身符孔融的名气在当时还是比较大的,刘备做平原令的时候,因为孔融能认识并记住他,刘备都感觉很荣幸。这种名气不仅是因为身为孔子后人的关系,更是因为他敢于挑战权贵。大将军何进掌权的时候,孔融前去拜见,只是因为门人念他的名字稍晚了一点,没有及时通报,他就抢回了自己的名片,愤然离去。何进是比较毛躁的人,丢了面子之后,本来想弄死孔融,但因为担心杀了这个名士,对自己的名声影响太大,就只能忍了这口气。汉末时期是宦官乱权最严重的的时代之一,而孔融却总会去找宦官的麻烦,在拥有监督权之后,所检举的对象同样多是宦官的亲族。即使自己的上司害怕得罪宦官,他也丝毫不惧,反而据理力争。但最终来看,宦官势力也拿他无可奈何。董卓的时候,孔融也是反对董卓的一个代表,最主要的事迹就是极力反对董卓废少帝而立汉献帝。但是碍于名声,董卓也不敢拿他怎么样,只能把他排挤到北海去做“相”,让他远离朝廷。当时北海黄巾猖獗,董卓想让孔融死于黄巾之手,并不敢亲他。后来曹操迁都许昌,把孔融请来,但这肯定是曹操做的很后悔的一件事。孔融不合作的个性又表现出来了,很多大家想要赞成的举措,他都表示反对,因为他在当时名声还很大,反对的力度也不小,很多事情都做不成。最主要的是,他还讽刺曹操,一点情面都不讲,拐着弯骂人,不仅羞辱曹操等人的人格,还用其所谓的才学来侮辱他们的智商。曹操击败袁绍之后,把袁熙的妻子甄氏私下里嫁给了曹丕。于是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当年武王伐纣,然后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也算是博览群书了,一时也没看明白,这个记载从来没有见过,自然就去询问。孔融说,这不就是现在的情况吗?其实是在讽刺曹操,攻击袁绍其实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是真心为了汉室。因为当时的曹操在很多人眼中类似于周公一样,是中兴汉室的能臣。这个典故后来就促成了苏东坡自己编造典故来糊弄欧阳修的趣事。除此之外,曹操征讨乌桓的时候,孔融一样借古代典故来对曹操进行讥讽。孔融不仅反对他的上司,还抨击袁绍、袁术、刘表等等地方诸侯,可以说把这些得罪个遍,要是没有自身“名士”的身份,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孔融的结局是自找的,并不值得惋惜孔融最终还是被曹操杀害了,很多人同情孔融,认为是被致死,但从曹操的角度来说,孔融确实。孔融虽然有点名气,名在“建安七子”之列,但曹丕对他的评价也不是很高: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是说孔融表现出来的形象其实是比作品要好的,实际上就是说孔融的才学并没有他自身所声称的那样广博。而孔融的事迹也表现出来,这个人真的符合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谶语,虽然名气很大,在政务上总有参与,但实际上也确实“志大才疏”,言论空泛,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他的言论多是尊崇儒家礼义教化,品评人物等等,尤其喜欢发表针砭时弊、指陈政务等言论,但都以抨击为主,并没有建设性的意见提出,甚至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也许是名士身份所带来的傲慢,必须要表现得如此一般才显得与众不同,有点类似今天的“键盘侠”、“杠精”一类的角色。其实不仅仅是孔融一个人如此,还有与其交好的祢衡等都是一般性格。祢衡是直接开骂,孔融是拐着弯骂人,但都只表现出名士的张狂,并没有实际的作用。曹操早就看出来这个人的真面目,所以下了一个很贴切的评价: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所以,当曹操势力逐渐稳固,并不需要这一类名士做招牌的时候,祢衡、边让、孔融等就必然没有什么好下场了。而这里面最惨的就是孔融,因为他的被杀,虽然是被指责为“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等罪名,但最主要的罪名是“不孝”。而孔融在当时恰恰就是以“孝”著称的。汉朝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孝”治天下的朝代,甚至这项品德还要在“忠”之上。父亲犯罪,儿子对其包庇,结果是两个人都得以减刑,这是汉朝的规定。所以,身为孔子的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后被以“不孝”的罪名处死,可见曹操对他的恨意之深了。总体来看,孔融真正值得称道的,其实也就是“让梨”一件事情而已,其他的要么表现其年少张狂,要么就是言论空泛,都是不值得学习的。他的死亡从根本上来说,是咎由自取,并不值得同情。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收藏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